首页 >> 读者服务 >> 阅读推广

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
发布时间:2018-05-03

423,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在这一天,校图书馆发布了一份图书借阅数据(2017.4-2018.4),我们从中仍能看到那些津津有味的读书人的影子。他们——尤其是那些年借阅量在50本以上的师生们——对传统阅读的坚守显得弥足珍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几乎每名大学生都耳熟能详。不过阶梯是由哪些书籍垒起,阶梯又通往何处,每名读者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为什么要读,通过数据和采访,我们或许能窥得一些端倪。

全民阅读时代已然到来

因为系统正在升级,校图书馆暂时无法统计进馆人数相关数据,不过亚马逊中国与新华网共同发布的“2018全民阅读大调查报告可供参考。报告显示,近五成的受访者的年阅读量超过10本,年阅读量在510本的受访者占28%,年阅读量在三本以下的仅占5%。再从阅读时长看,近五成受访者平均每天阅读近1小时,平均每天阅读在2小时以上的占比达10%,不过,日均阅读时长低于30分钟的人也为数不少,占20%

再根据一份小范围的邵阳学院学生阅读情况调查,受调查的学生的年阅读总量超过10本的比例也能占22%。不过,经常去图书馆的比例只占到近15%22%的人表示从不去图书馆。另一方面,每天阅读在2小时以上的占15%,有53.7%的人每天阅读量在30分钟至1个小时之间,日均阅读时长低于30分钟的人占近13%,倒是低于20%国民平均值

有调查称,如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包括文字、影像、广告等,就超过了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就当前的阅读人数、阅读主体的丰富性以及阅读方式的多样性而言,我们能明显看出,国民读书的数量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如果从广义的阅读来理解,无论如何,都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与此前精英阅读相对的全民阅读的时代。

然而据图书馆工作人员观察,无论是上课期间还是双休节假日,图书馆的入馆人数有所下降,除了基本饱满的自习室外,阅览室比几年前要空旷不少。或许馆内阅览人数的下降并不能说明读者的流失,读书场所是多元的,更重要的指征是借阅数量:在校学生图书借阅榜中,前十六名都是一年借阅50本以上书籍的爱书之人。其中,电气工程学院的马毅杰同学一年借阅了121本图书,而在教师借阅榜中,文学院的唐志强老师年借阅量是69本。

如何让图书馆这座想象力和知识的聚集地让师生读者更加流连忘返,图书馆副研究员谢红卫在破题时指出,现在整个中国都在强调读书传承经典,可能同学们能在图书馆里读到的书籍——尤其是文学书籍——大多集中在八九十年代的经典著作。经典当然值得传承,但也要顾及学生们随时代流转变化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在谈到未来规划时,谢红卫透露,除了参考师生们点单式的愿望之外,图书馆未来采购的书籍也将逐渐减少普及类、个性分析类、社会交往类等大众读物,出版年代较为久远的科普类书籍也必须做好产品更迭,同时会适当增加专业书籍。

谢红卫认为,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重点始终在于加深同学们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据了解,今年湖南省高校即将启动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通过精读图书投票推荐、读书心得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在全省高校中共同营造出一种形式活泼、内涵深刻的读书氛围,对此,我校图书馆也已做好方案,准备申报审批及全面开展。

读者依然最爱文学书籍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用《双城记》中的这一句来形容这个时代的大众阅读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从2008年的99万种增长到2016年的175万种,我国每年的新书品种维持在20万种左右。另一方面,我校馆藏的180万册图书、84万册电子图书,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选择广阔到何种程度,不言自明。

在图书馆发布的报告中,城乡建设学院以6512的借阅数略多于文学院的6134,以学院的学生人数作为分母计算,借阅率也是前者胜出,城乡建设学院的唐婷、陈集两位同学占据了借阅排名的第67位,或许颠覆了文学院学子更爱看书的传统印象。不过从图书分类的借阅榜单来看,读者的兴趣依旧更多地集中于文学方面,其高达25466的借阅量,远远超过第二名的工业技术类书籍8037的借阅量,在钻研专业技术之外,学子们似乎有着更强烈的陶冶情操的追求。

根据榜单,我校借阅次数排在前三的书籍分别是《平凡的世界》《明朝那些事儿》《围城》,其中两本都是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也是以小说笔法重述和解读历史。不妨说,小说具有更低的阅读门槛,而这些经历过大浪淘沙的时代经典,无论篇幅长短,都翻腾着一个时代的壮阔波澜,蕴藏着荡涤人心的震撼之力——例如《平凡的世界》,在书中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故事之外,其中强烈的抒情性更结成了一种时代的共情,深度和温度并存,对任一时代的大学生都有着超越时空的吸引力,以及不同的正面启迪。文学院的聂文涛同学对该书深有感触:“形形色色的人,包罗万象的舞台。这个世界多么的平凡,其间没有无所畏惧的勇士,没有力挽狂澜的英雄,没有谁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和那些在生活中不断艰难前行着的平凡的人们。这世界是那样的真实鲜活,感人至深。读完总想找一句话概括一下书的含义,可思来想去,最合适的概括语还是书名,就是‘平凡的世界’。”

问鼎借阅榜的大二学生马毅杰而言,近期最欣赏的是蔡崇达的《皮囊》。这是一本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讲述了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能让自己有所感触,产生思考,这一直是他的阅读动力,为的是学到更多的东西以提升自己提升自我或多或少有一些实用主义,马毅杰坦言,起初阅读是带着一丝功利性的,但是随着阅读量的积累,慢慢发现,读书就是一个毁三观树三观的循环,三观的不断修正,从而最终磨合成自己独属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就是最有意义的自我提升。

迈尔康·福布斯曾言:教育的目的是用充实的知识取代空虚的头脑知识并不局限于本专业旨在谋生的知识。在专业书籍之外,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雷丰平同学偏好历史、财经、社科等方面的书籍,文学院汉本专业的翟超誉同学则对地理、心理、哲学类书籍兴趣浓厚。他们都认为,广泛的阅读是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所谓阅历,顾名思义,对大学生而言,大多能从书中阅读而来,最终会化为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

中国读者的阅读量、阅读内容等多个维度会对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偏好产生影响,反过来,阅读行为和偏好也会从思维上深层改变读者的兴趣取舍。有时候,一本书好与不好,不完全在于公论,可能也会有读者自己的私享评判。文学院大四学生聂海涛的选书有三个标准:一个字是,二个字是踏实,三个字是不矫情,四个字是言之有物,揭示社会生活和底层人物遭遇,并且引人深思的书是我认为的好书。

书海茫茫,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缘、对付不对付(肖锋语),如果读有所获,自然也会欣然分享这种缘分。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毛婉君同学推荐朱光潜先生的读书笔记《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她觉得每个人都能在这简短的十二封信里找到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文学院的张镇潇同学的推荐书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他认为这并不只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童话,深读深思,其实能发现不少哲理结晶

深度阅读始终无可取代

翟超誉同学给出的推荐是《红楼梦》,对其而言,这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世界,无论你的身边是怎样的环境,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你或者你身边人的影子。但另一方面,这部描述了一个贵族世家的生活百态和浮沉往事的鸿篇巨制,并不是那么好读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在2013年发起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的微博调查,《红楼梦》就高居榜首,这也使得其难以跻身校图书馆借阅榜的前二十五位。

与名声在外的难读的《尤利西斯》相比,《红楼梦》代表着一类让人想读而又难读的名著,这又牵涉到一个新的问题,在微阅读浅阅读的时代,同学们仍愿意去啃大部头吗?

阅读的一大目的是吸收知识、了解信息,若将人们的阅读精力设为恒定的体积,那么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广度极大延展的同时,为了同步扩宽阅读的眼界,只能越来越多地选择浅读、微读,以排解自己对知识的焦虑。雷丰平同学认为,微阅读、浅阅读、轻阅读,不同名目,一种事物,其实都是集中于微博、微信的公众号文章的阅读,从纸上到网上保持着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开卷有益的。但因此不能忽略了系统的深阅读,雷丰平同学每读一本书,都会把其中的精华部分记录下来,抄到一个本子上,空闲的时间拿出来翻一翻,感触就会更加深刻一些。聂文涛同学会选择阅读场合,如文学类的在寝室读得多,社科类和专业类在自习室比较多,但关键都在于读书会选一个完整的时间段专时专用,避开干扰。

翟超誉同学也同意,浅阅读与信息爆炸的大环境有关:现代生活节奏较快,有些人看书会带有希望能快速阅读、快速学习的功利心。但这样的浅阅读趋势要分两面看:浅阅读不是问题,它能使人们快速知晓信息,问题在于人们愿不愿意深度阅读。如果能浅能深,懂得深、浅阅读两相结合,那么对阅历增长和知识增长是很有帮助的,就如弗朗西斯·培根爵士曾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不过根据前述的邵阳学院学生阅读情况调查,以浅阅读为主的大学生读者占近两成,相比之下,保持着深阅读习惯的读者仅占一成。

浅阅读体现在很多读者会选择读一些幽默轻松的小品书,而有意无意地避开那些稍微深沉一些的著作。一名毕业一年的文学院同学曾自嘲:以我现在的状态,真的很难想象大三的自己是怎么读完《罪与罚》的。她认为,与越来越少亲自去读情况相对应的,是对手机上的微阅读、有声书籍、语音类微课节目的青睐有加,这让无瑕读书的大脑越来越懒惰。毕竟微阅读提供的信息和知识都是直白简单的,她并不需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长久沉浸在这种安逸舒适的休闲阅读中,脑筋不可避免地生锈

微阅读也好,浅阅读也好,都只是让人在短暂的时间里迅速获取信息,或者说获取谈资,很容易造成知识的不成体系和思考的浅尝辄止。正如文学院陈丹老师所观察到的——“浅阅读是时代浮躁的弊病,他认为,从书籍到电影,当下国人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往往止步于感官刺激与身心愉悦,至于对人类的命运、本性和劣根性的思考、揭露、反省,这些深刻沉重的作品少有人问津。例如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依赖于浅阅读的年轻人往往只知社会历史变迁的风云人物和标志性事件,对历史的逻辑脉络却无法把握,停留于我知道,而不是我明白。更进一步的,陈丹老师指出,读书不是求真理,而是求饭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与此同时,亚马逊中国2018全民阅读报告的数据显示,电子书的阅读意愿在不断上升。不过,电子书与纸质书并不必然对应着深阅读与浅阅读的站队,翟超营同学认为,对《红楼梦》、《百年孤独》这些大骨头,用电子书读反而比较方便。随时随地地看,利用碎片时间去啃完一整本巨著,从便捷性上来看,纸质书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从价格方面考虑,若是自己购买,电子书也更加便宜。

不过,在承认电子书的优点的同时,马毅杰同学仍钟情于散发着墨香的纸质书,因为电子书没有具体的形体,让人缺乏对阅读的仪式感’”。这并不是矫情,阅读纸质书能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从形体到内容乃至阅读场所的完整结构,足以加深记忆。陈丹老师对纸质书的留念既是出于方便的批注功能,也积淀起一份读书的情怀:有时拿出自己八十年代收藏的书,看着曾经写的眉批、感想,虽然很幼稚,但是感觉依旧很欣喜。纸质书记录了一个成长的经历。

(文/余晓冬 汪思林 姚晓翔 陈湘 欧阳可燕 摄/余晓冬)


友情链接:
邵阳学院
湖南文献资源协作网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校外访问WebVPN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邵阳学院图书馆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06633号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学院七里坪